现在所有零部件企业都在谈“质量闭环”,但闭环在哪里?APQP文件齐全≠质量闭环;检验记录有迹可查≠质量可控;开过例会≠问题已解决。
真正的车规级质量闭环,不是ISO流程跑通了,而是出了问题能迅速定位、责任明确、复发率降低,是一个企业“组织反应能力”的体现。
真相一:OEM质量要求本质是“过程可控+数据可还原+责任可穿透”
真相二:大多数企业的“闭环”停在“有流程图、有PPT、有记录表”,但出了问题仍然靠“开会定责”
小案例插入:
某Tier1企业,在客户8D回复中展现了华丽的流程图,但客户质问“责任人到底谁定的”“纠正措施落地情况怎么确认”时答不上来。
o 工艺部门和质量部门各自独立,设计特性无系统转化为控制点
o 控制计划更新频率低、版本不统一,生产现场和检验标准常年错配
o 检验数据是收上来了,但无结构化规则、无标准图谱、无预警机制
o 缺乏数据驱动的质量趋势判断,只能靠现场经验应对异常
o 问题责任难追溯,整改无监督机制,审核节点成形式
o 一年查出几十次重复问题,却没人问“为什么同一问题反复出现”
VOC→关键质量点→过程特性→控制策略,要建立质量结构树
系统内固化责任人、影响范围、检验策略、整改路径,不能靠线下表格维护
检验项要标准化、数据结构化、采集自动化(IOT+图像识别)
异常值触发工单,质量问题在系统中闭环解决
问题必须绑定责任流程节点,如“设计/采购/制造/检验”,每一个点都可穿透
闭环不仅是质量人员填表,而是让所有相关责任人出现在系统中、在时间内完成动作
车规级的质量闭环,不是文件闭环,不是动作闭环,而是责任闭环、机制闭环、组织行为闭环。
这背后需要的,不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系统,而是一套能让流程走得通、规则落得下、责任定得清的“组织能力体系”。
零可达想交付的,正是这种支撑质量管理穿透组织的系统与机制。